站内专题搜索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热点专题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抗战胜利70周年 >> 抗战历史 >> 抗战英烈事迹 >> 1941年 >> 浏览详细内容
朱实夫
字缩小 】 【 字放大发布时间: 2015-09-22 浏览次数: 770 次 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朱实夫(1902—1941),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少将副师长。

    原名士富,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盖章营子村人。早年考入北平蒙藏学院学习。1925年初,孙中山先生在京筹备国民会议,以对抗段祺瑞的善后会议,朱实夫当选为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竭力宣传“三民主义”,工作积极努力。后国民会议因未有武力作后盾招致失败,朱实夫深感武力的重要,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在校期间,他成绩优良,毕业后,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冯玉祥部工作。由冯玉祥保送入苏联莫斯科骑兵学校学习,后转入炮兵专门学校,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

    朱实夫学成归国时,正值内蒙古少数上层分子大闹自治风潮,日本人选中在蒙古族政界人士中活跃的德王充当他们的走狗,多次派遣日本特务出入百灵庙(今包头市达茂旗所在地)。德王这种公开出卖民族利益的行动,引起了正义的蒙汉民众的反对,一场脱离德王的武装起义,正在他的保安队官兵中酝酿着。朱实夫首先加入了德王成立的自治委员会,暗中却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指导,监视德王的行动。1936年2月21日,保安队官兵在云继先、朱实夫等人的组织领导下发动武装暴动。起义官兵首先扣押了德王的亲信,打开军械库,夺取武器弹药,控制电台,并处决了极少数负隅顽抗的反动分子。然后率领保安队千余名官兵,冲出百灵庙,于25日在归绥发表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德王,实行抗日。

    百灵庙起义,是蒙古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举起了蒙古族武装抗日的旗帜,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自治计划,打乱了他们入侵内蒙古西部的日程表,也表明了蒙古族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行径,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决心,在蒙古族人民解放斗争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朱实夫等人率领的保安队千余人,经南京军政部批准,编为绥远省蒙旗保安总队,朱实夫任少将副总队长兼第二大队大队长。1937年,该部改编,朱实夫任第二大队大队长兼训练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保安总队奉命防守百灵庙,朱实夫率第二大队不足三百人防守大庙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打击敌人。曾在南茶房据点与敌鏖战三昼夜,朱实夫亲临阵地指挥,右臂右腿三处受伤。因当时医疗条件所限,伤处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1938年夏,绥远蒙旗保安总队改编为蒙旗保安旅,朱实夫任第二团团长。1939年夏,该旅又改为新编第三师,他改任第八团团长。

    1940年,朱实夫率第三师精锐担任包头对岸河防。经常率队出击日军。1941年春,朱实夫升任该师少将副师长。同年夏,新三师奉命移兵甘肃东部整编,负责辎重转运。盛夏酷暑时节,他率部长途行军于戈壁沙漠,过度的劳累导致旧伤复发,医治无效,于9月25日去世。时年39岁。国民政府曾于1942年3月30日明令褒扬其“转战荒漠,以寡敌众,裹伤喋血”的抗日事迹。

分享到:
文章关键词: 抗战英烈事迹 相关阅读
  • 对不起,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