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专题搜索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热点专题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抗战胜利70周年 >> 抗战历史 >> 抗战英烈事迹 >> 1937年 >> 浏览详细内容
蔡炳炎
字缩小 】 【 字放大发布时间: 2015-09-22 浏览次数: 1217 次 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class=text>

 

      蔡炳炎(1900—1937),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第二○一旅少将旅长,追晋陆军中将。

      别号孑遗。1900 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东乡胡家浅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颖,就读私塾时深受老师喜爱。少年时入三河孙举之学馆三年,17 岁辍学回乡当塾师,后去三河开设学馆。1924 年,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后, 被分配到黄埔军校第二教导团任排长。1925 年2 月,跟随教导团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6 月,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之乱,战绩显著,提升为连长。旋即参加第二次东征,在河婆之战中表现突出。1926 年,参加国民革命军领导的北伐运动。在长达两年的战事中,因勇敢善战,足智多谋,相继晋升为第三师第八团副营长、中校营长、第九军军事教导大队上校主任、总司令部补充第五团团长、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团长等职。

      1929 年,调往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学习。期间,参加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爆发的中原大战和在井冈山对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第三次“围剿”。后复回校修完学业。毕业后,调至南京,任第一师参谋长兼开封警备司令,旋任第十八军军部参谋兼干部训练处副主任,后升任安徽省保安处少将参谋长、安徽省保安处中将处长, 因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徽地区人民革命武装受到蒋介石嘉奖。1935 年,调任中央陆军经理处少将处长。

      1937 年8 月13 日,日军进犯上海,淞沪会战开始。时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第二○一旅少将旅长的蔡炳炎,主动上书请缨。在开赴抗日前线时,他曾再三嘱咐妻子:“现在抗战很紧张,何时回来很难预料”,“你照顾好幼小的子女外,还可参加妇女抗日救亡团体,为国家出点力”。临战前,写信给妻子:“国将不保,家焉能存在! ”表达了誓死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决心和意志。

      8 月23 日,日军在川沙河口、狮子林、吴淞一带强行登陆后,即于次日向吴淞、宝山、罗店、浏河之线发起进攻。中国军队立即调集部队增援宝山、罗店一线,以阻止上陆之敌。蔡炳炎率部星夜赶往罗店,周密部署,准备反击敌人。26 日凌晨2 时,蔡炳炎在阵地前方埋伏的一个排兵力,全歼了偷袭阵地的两个排日军。随后,蔡部完全占领日军的前哨阵地。蔡炳炎奉命下令向日军主力盘踞的陆家宅冲击。黎明时分,日军十一师团在海空火力的掩护下,继续从川沙河口登陆,陆家宅的日军兵力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重整阵容的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进攻,蔡炳炎部坚持顽强阻击敌人,伤亡惨重,形势万分危急。蔡炳炎见状,一面继续部署兵力向前推进,训令全旅官兵:“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其各凛遵!”全旅馆兵在他的指挥和鼓舞下,与日军展开肉搏。中午12 时30 分,蔡炳炎亲率一个营和特务排向敌人冲击,鏖战中,他不幸胸部中弹,壮烈殉国。时年37 岁。

      蔡炳炎灵柩运往安庆时,沿途各地的各界人士皆为之举行公祭。国民政府追晋他为陆军中将,并于1947 年发布了对蔡炳炎的褒扬令:“抗战军兴,御敌淞沪,身先士卒,为国捐躯,寰宇重光,弥远忠烈,应予明令褒扬。”

      1985 年4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为革命烈士。1986 年9 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将蔡炳炎灵柩葬于合肥蜀山烈士陵园。

      张本禹(1899—1937),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第四师第十二旅少将副旅长。

      字文衷。1899 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西乡洪家疃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靠种田及做篾器活养家。张家兄弟四人,张本禹排行老三。长兄张治中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国民革命,后成长为著名的国民党将领和民主人士。

      张本禹幼年上过几年私塾和洋学堂,后因家庭生活拮据辍学。16 岁时父母双亡,依靠在舅父家佣耕过活。1924 年,他只身到广东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国军,并于同年冬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次年7 月,正式升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编在步兵科,1926 年1 月毕业。6 月,调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任副官,并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0 月,北伐军攻占武汉,调任武汉国民革命军学兵团上尉副连长。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张本禹参加“反宁拥汉”活动。7 月15 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张本禹掩护学兵团中的一部分共产党员离开武汉。1930 年5 月,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一、二旅组建为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张本禹调任教导第二师警卫营少校营长。5 月底,参加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之间爆发的中原大战。1931 年,调任中央军校第八期学生队区队长,旋即升任中校队长。在校期间,他潜心学习军事知识,钻研军事理论,并经常向学生宣讲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深得学生敬爱。

      1935 年冬,张本禹升任陆军第十三军第四师第十二旅少将副旅长,随军进驻陕西,准备“围剿”长征到达陕北地区的中央红军。

      1936 年8 月,日本关东军指挥伪蒙军李守信部进犯绥东地区。11 月,日军和伪蒙军集中兵力向绥东红格尔图进犯,直逼绥远省会归绥。第三十五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率部予以坚决反击。此时,进驻陕西的张本禹奉令率领一个团的兵力驰往增援。他率领部队攻打外围,英勇作战,节节挺进,阻击了日军南路增援部队,为傅作义部收复百灵庙起到重要支援作用。由于张本禹在绥东抗击日军的战役中指挥有方,表现出色,荣立战功,受到褒奖。

      1937 年7 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 月,日军沿平绥路开始大举进攻华北。此时,正在南京受训的张本禹毅然告别结婚八个月并怀有身孕的妻子,率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为加强华北的防御,蒋介石于8 月初先后任命傅作义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为副总司令,汤恩伯为前敌总指挥,负责平绥路东段之防御。汤恩伯领导的第十三军于8 月7 日全部到达南口阵地。自13 日始,中国守军开始在南口地区与日军坂垣师团展开激战。19 日,张本禹所部第四师被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部署于居庸关一带。

      驻守居庸关右翼的张本禹面对日军进攻,善用奇兵。为引诱敌人突出冒进,他命令部队只放冷枪,并组织民兵用石块向敌人攻击。日军以为中国军队弹药不足,遂令部队猛攻。当日军到达预设阵地时,张本禹下令向敌人开火,集中火力将敌人击退。

      由于敌我双方在南口地区争夺激烈,中国军队弹药消耗巨大。8 月下旬,张本禹以“办事最力”之故,被派往太原催运军火。当载满军火的列车到达南口车站时,日军飞机突然来袭。为保住军火,正在指挥紧急卸车的张本禹指挥司机开走车头,诱开敌机。不料,日军炸弹投中车厢,引起车厢内弹药发生爆炸,张本禹将军以身殉职。时年38 岁。

      张本禹牺牲后,上海《申报》及安徽各地报纸均以大篇幅报道,被誉为民族英雄。1937 年10 月,张本禹灵柩运至家乡,巢县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公葬其忠骨于巢县南乡银屏山南麓。

      1981 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张本禹为革命烈士。

分享到:
文章关键词: 抗战英烈事迹 相关阅读
  • 对不起,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