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甲洲(1906—1937),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副军长。
字震亚,号平洋,又名进思。1907 年5 月21 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巴彦县镇东乡繁荣村张家油坊屯一个大地主家庭。6 岁就读本屯私塾和官办小学。天资聪慧、才华出众。1923 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齐齐哈尔第一中学。次年,因反对军阀张作霖在学校招兵充当炮灰,被除学籍。同年,考取沈阳文华中学。期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作为校学生会主席,他领导学生游行示威,支援工人罢工,再次被学校开除。随后,考入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选为黑龙江省学生会会长,因发动学生反对日军暴行遭逮捕。在全省师生强烈要求和大力营救下,终获释放,但被当局取消了留日资格。
1927 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化专业,很快成长为“富有魄力和演说天才的知识分子领袖”。在一次营救被捕学生时被捕。在狱中,结识了共产党员冯仲云。1930 年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清华大学地下党力量,张甲洲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先后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代理北平市委书记等职务。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领导北平二十多所高等院校的学生掀起了抗日爱国热潮, 但游行队伍很快被当局镇压。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也遭到破坏。
年末, 张甲洲奉命同于天放等六人化装成商人,北上哈尔滨进行抗日活动。受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派遣回巴彦组织抗日游击队。张甲洲任游击队司令,赵尚志任政委。经过一番准备,张甲洲借他“婚礼”之机正式打出抗日的旗帜。巴彦抗日游击队的成立,轰动全县。游击队在战斗中成长,并日益强大。随后, 一举攻占了巴彦县城, 全歼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击落一架低空盘旋侦察的日军“红肚子”飞机。巴彦大捷震动关内外。由于张甲洲执行联合抗日的路线, 得到了各方的拥护,部队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1932 年中央北方五省会议后, 巴彦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 张甲洲任师长。这支队伍高举抗日大旗,转战呼兰、绥化、兰西、安达、明水等地,给日军以重创。
1933 年,由于当时省委执行“左”的路线,加上部队自身成分复杂,巴彦游击队被日寇瓦解。省委以“右倾”错误之名,开除了张甲洲和赵尚志的党籍。这一挫折并未使张甲洲意志消沉,反而使他的抗日决心更加坚定。同年7 月,他只身一人乘船东去,重新操起了老本行———从事地下工作。他化名张进思,设法打入富锦县中学,仅用三个月学会了日语,考上二等翻译,深得日本参事官横山安启的赏识,很快当上校长。接着他把于天放等战友调来任教。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学,张甲洲煞费苦心,办“补习班”,安排“工读生”,设“勤学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广大师生讲述革命道理。他又与抗联三军、六军、七军、十一军取得了联系,为他们提供情报、枪支和电台,并策动伪警察署长李景荫率部起义。张甲洲的行为虽很隐蔽,但因“来历不明,履历不清”,在富锦又有“蛛丝马迹”,引起了敌人的警觉。一天下午,日本宪兵队长广野突然盘问他,他咬紧牙关拒不承认自己是张甲洲。狡猾的敌人为放长线一网打尽,决定调张甲洲到佳木斯伪三江省协和会任职。
1937 年6 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在帽儿山主持召开执委会扩大会议,决定将抗联三军独立师改编为抗联十一军,原师长祁致中任军长,调张甲洲任副军长。8 月28 日早晨,张甲洲率于天放等同志带四百多套衣服、一百支枪、三万发子弹、一台收音机、一本地图离开了富锦城,奔赴抗联。独立师参谋长李景荫在城南迎接了他们。一行人走到离县城十八里的董老茂屯边时,玉米地里突然响起了枪声,一颗罪恶的子弹直射过来,张甲洲小腹中弹,血流如注。一代英雄在上任途中,壮烈牺牲。时年31 岁。噩耗传来,全军将士悲痛万分,抚棺跪哭。
1961 年5 月15 日, 中共富锦县委会、富锦县人民政府为张甲洲修建了烈士墓,墓碑上撰写了碑文,以供后人瞻仰、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