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专题搜索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热点专题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抗战胜利70周年 >> 抗战历史 >> 抗战人物 >> 浏览详细内容
蒋介石(1887~1975)
字缩小 】 【 字放大发布时间: 2015-09-22 浏览次数: 211 次 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蒋介石(1887~1975)

蒋介石,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1907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次年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在上海任沪军团长。1915年参与筹划上海反袁(世凯)武装起义,未成。1918年奉孙中山委派,先后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第二支队司令。1920年任粤军第二军参谋长和前敌总指挥。1923年国民党筹备改组时,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参谋长。1924年国共合作后,任黄埔军校校长、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党军司令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部军人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8年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统率4个集团军进行第二期北伐。

九一八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1935年3月,被授予特级上将。1936年西安事变中被扣留,经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参加谈判和调解,接受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条件后返回南京。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中国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主持制定了对日军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自任陆海空军大元帅,并一度兼任第一、三、五、八战区司令长官,统率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进攻,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太原、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重大战役,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祸及大批百姓。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接连掀起三次反共高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8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分享到:
文章关键词: 相关阅读
  • 对不起,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资讯!